html模版那些真正影響使用者體驗的網頁效能數據指標 – GOOGLE I/O 2017

網頁設計網站設計台北網頁設計

在 Google I/O 2017 中我認為有一場談論網頁效能數據與使用者體驗的演講很值得分享:Web Performance: Leveraging the Metrics that Most Affect User Experience,雖然內容圍繞在網頁技術架構的建議上,可能會讓不懂程式技術的人卻步,但身為 UX 從業人員,數據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衡量的基準、理解產品的表現,這場演講內容是將使用者的感受對應於網站速度效能需要被衡量的指標,是 UX 工作者非常需要的知識。



首先,講者希望透過同理使用者的感受,幫助我們思考並提問:哪些數據應該被檢視,並且成為使用者體驗的衡量資料之一。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是透過網站流量分析工具來記錄使用者在自家網站上的行為;不過,對網頁的程式開發以及研究網站使用體驗的人員來說,講者建議將網頁資訊下載的過程,分別記錄不同階段的載入完成時間,這些數據指標會更有助於了解網頁效能提升之後對使用者的幫助是什麼。講者也特別分析了 mobile web 與 mobile web app 類型的產品,也提供了目前 Google 公司的測試支援工具。

網頁效能就是速度

一開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效能」對使用者來說的意義是什麼?是「速度感」,因為現今的使用者對於網頁內容下載的感受非常沒耐心敏銳,無論他們是在使用 app 或是在瀏覽器中尋找資訊,追求的目標就是過程中不被干擾、內容呈現快、系統操作反應快等,一旦下載速度過久,就會產生效能差的印象。但是講者認為「效能」本身其實很難被定義如何叫做「快」,以下載快慢來說,網頁內容的下載時間,其實不是一個單獨的時間點可以代表,而是由許多事件運作綜合起來的時間區間,然後再將不同狀況的下載速度平均起來而得。我們如果可以對這些背後運作的架構多一點理解,就能用這樣的思維來衡量「效能」。

平均下載速度的迷思,讓人忽略真實世界中的效能問題

接著談到的是關於產品被下載的速度測試,普遍存在一種迷思,那就是直接去看分析下載完成速度的「平均」數據,乍看之下好像可以得出一個滿不錯的「速度」,但是這會讓我們忽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感受到的下載時間,其實是屬於過長的狀況,而用「平均計算」的方式來呈現效能,就是目前最常見的作法。因此,講者希望我們不要再用概括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的產品效能,例如:「我測試了我們的 app,下載速度是 x.xx 秒以內。」事實上,這個秒數並不代表每一個單獨的使用者在下載時的效能,講者用一張長條圖舉例說明統計下載時間的現實統計,可以發現明顯的「長尾」狀態,顯示出許多人的下載時間是過久的。



網動廣告科技

參考資料:https://www.mydesy.com/google-io-20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